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9号 邮编:550002
电话/Tel:0851-85784588 版权所有: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黔ICP备05002739号
公安部备案号: 52010202001254
微信公众平台
本网讯 截至2025年10月28日,大龙分公司成功实现连续安全生产7000天,再次刷新安全运行纪录。该公司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安全生产放在心中、守在脚下。7000天的背后,是该公司全体员工19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企业从制度到技术、从管理到文化的全方位深耕,更是该公司在安全生产领域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理念筑基:从“零事故”到“长周期”的安全跨越。该公司融入安全理念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让安全责任压实到岗位个人。在生产现场,“安全操作规程可视化看板”随处可见,每个岗位的风险点、操作流程、应急措施都以图文形式清晰呈现。公司总结提炼安全管理推行“131”管理机制,通过抓住领导干部“一个关键”以上率下、强化安全监督“一个体系”动真碰硬、建立管理人员“三进”等三个机制推动安全责任落地见效。“十四五”期间组织开展了三年行动、季节性安全检查、安全标准化、安全性评价和节日保电等检查200余次,发现并整改隐患1582项,整改率达99.8%。严格落实隐患治理“五定”机制(定责任人、定措施、定资金、定时限、定预案),实现隐患治理闭环管理,为机组连续安全运行7000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术赋能:从“人工防”到“智能守”的屏障升级。该公司坚持安全技术赋能,以智能化监测、预测性技术守护设备安全。从以前生产现场巡检靠“眼看、耳听、手摸”的传统模式,升级为如今平台24小时实时监控、数据超阈值自动报警、全周期历史记录可追溯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不仅彻底改变了“人找隐患”的被动局面,更能通过数据穿透式分析快速定位隐患根源,实现设备安全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在生产区域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重点检修作业工作负责人佩戴执法仪、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运行重要操作佩戴智能安全帽,氨站、油库、氢站、脱水楼、电除尘等重点区域安装语音提示报警,为现场作业提供了双重保障。该公司不但注重人身和设备安全,同时还重视环保安全,坚决落实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于2018年至2019年分别完成两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改造后,年均减排二氧化硫约2654吨、氮氧化物约253吨、烟尘约165吨,有效降低了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为践行“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员工聚力:从“参与者”到“守护者”的防线筑牢。该公司每个员工都是安全生产的参与者和守护者。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每年持续开展“安康杯”、安全生产小指标竞赛、安全知识抢答赛、安全应急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职工思想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该公司强化实战应急演练工作,定期围绕“人身、设备、环境污染、防汛、交通”等应急事故类别开展专项演练,让员工在实战中掌握逃生技巧和救援方法。该公司在2024年“6.29”?阳河上游玉屏县境内遭遇50年难遇特大暴雨泄洪导致江边泵房进水事件中,攻坚克难处置洪水来袭,有效避免了一次自然灾害对机组的影响。
党建引领:从“促发展”到“保安全”的深度融合。该公司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近年来以“四力四推”党建工程为抓手,将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安全生产长周期运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坚持与铁路部门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确保铁路段运输安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成立“岗区队”,让党员在隐患排查、技术攻关、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带动群众,形成“党员身边无事故”的良好氛围。
7000个日夜的坚守,铸就了今日的成就。下一步,该公司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守护好每一个安全生产的日夜,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