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劳模、乌江渡发电厂机电维护部副主任李昌钊
有一种事业需要用激情和梦想去追求,有一种追求需要用青春和汗水去付出。1998-2016,从懵懂的愣头青到电力生产岗位的行家里手,李昌钊用17年的光阴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电力工人扎根在大山深处,为我国水电事业奉献青春、追求卓越的故事。
李昌钊,男,39岁,汉族,中共党员,电气高级工程师,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踏实工作,钻研技术,苦练本领,勇于攻关,曾先后获得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先进工作者;
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贵州电力行业高压监督先进个人称号。工作17年来,他开展了70多台次机组检修、80多项技改项目,解决了10多项重大缺陷。用一份不平凡的态度对待平凡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率先垂范 攻坚克难
作为机电维护部的副主任、电气高级工程师,李昌钊对厂里那几台机组、开关站等设备可谓“爱得深沉”。17年来,他每天和这些“大家伙们”朝夕相 处,“它们身体好不好?运转是否正常”成为了他的工作和生活重心。 2004年,在该厂#2机组验收试验中,他发现机组存在定子绕组A、B两相泄漏电流较 C相大将近两倍的绝缘隐患,这是乌江渡发电厂建厂30年来首次出现此类问题。咨询了厂家也无计可施,这成了插在他心里的一根刺,他下定决心要消除这项缺 陷,没有参照手段,没有资料可查,他也毫不泄气,花了4年时间坚持不懈地对机组进行跟踪试验,运用电容量比较法、非试相泄漏电流测试法、定子绕组端部电位 及电流测试(火电机组测试方法)等方法,反复地做试验、取数据、写解决方案,最终圆满解决困扰该厂四年之久的机组绝缘隐患,确保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日前乌江渡发电厂连续安全稳定生产已突破4000天。
工作17年以来,他开展了70多台次机组检修、80多项技改项目,解决了10多项重大缺陷。如有效解决了该厂主接地网长期超标问题、消除 了#1~#3发电机增容改造中转子磁极遗留绝缘隐患、消除了#1~#3发电机增容设计时机组大轴接地隐患、解决了110kVGIS改造后进线套管隔室微水 超标问题等;2014年他通过计算分析得出110kVGIS改造后截面偏小,造成满负荷时GIS局部发热,经厂家认同后对内部导体进行更换,消除了隐患。
知行合一 身先士卒
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昌钊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2年底,乌江渡发电厂110kV开关站换型改造,任务重,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危险点多等困难像几座大山一样压在职工头上,作为一次专业的领头人, 李昌钊废寝忘食看图纸、改方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优化工期,提高质量,亲自带领维护人员昼夜加班加点工作,克服工期紧、任务重、人员少等困难,解决了电缆 终端与GIS对接、安装基准点、CT及PT投运前二次核相、隔室微水处理等4项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乌江渡发电厂仅用三分之二的计划时间,提前20天 安全、优质、高效及环保的完成工程,并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创造了该厂同类技改项目工期最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乌江速度”。
2014年7月17日,乌江流域迎来一场凶猛的洪水,在防洪救灾中,李昌钊“舍小家、为大家”,连续10多天,身先士卒,日夜奋战在生产第一 线,组织部门职工成立应急巡查小组,24小时进行设备巡视、加强机组维护,确保了五台机组满负荷运行432小时,7月份发电量达到5.99亿千瓦时,为该 厂平稳度汛和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面对工作他从不拈轻拍重,主动承担对外检修任务,先后负责了新建索风营发电厂#1~#3机组定转子交接试验,构皮滩及思林变电站、增容凤冈九道 拐电站、新建赤水马滩电站一次设备安装调试,洪家渡、关脚发电厂机组大修等对外工程,设备均一次投运成功,得到各单位的一致好评。在2014年还作为专家 参加了思林定子击穿分析会。
立足岗位 求实创新
求实的工作态度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基础,创新才是取得成就和跨越的突破口。作为电气技术专家,除了和设备打好交道,在培养人才、创新创效上他也煞 费苦心。他先后编制了集团公司《水力发电企业生产岗位培训标准》中电气试验工中、高级岗位培训标准,修编了集团公司《发电企业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标准及依 据》(水电篇)电气一次部分、水电厂反事故措施中《防止水轮发电机事故预防措施》;目前正组织编制集团公司《水电厂电气运维一次专业岗位能力培训标准》。
为适应乌江公司检修体制改革要求,李昌钊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基于水电流域检修的专业化管理模式构建与实施”管理创新成果。通过多年积累的检修 管理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水电流域检修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解决了“检修规模扩张与检修质量效率提高的矛盾”、“传统检修管理模式弊端与检修质量提升的矛 盾”、“检修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分级化严重”和“专用检修装备设施通用性不强”四个问题,确保流域机组检修多点开花,大大提高了检修质量、工作效率和效益; 注重锻炼检修队伍,迅速提升青年职工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一支“能打硬仗、会打硬仗、打赢硬仗”的检修队伍,打造出乌电检修品牌,有力提升了企业形象。 该成果荣获贵州电力行业一等奖、贵州省二等奖,华电集团公司三等奖。李昌钊也以过硬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获得集团公司首批“优秀中青年技术(管理)人才” 称号。
成功的背后包含着努力与付出,17年来,李昌钊同志在生产岗位上夙兴夜寐,牺牲了大量的个人业余时间,克服了时下人们难以承受的枯燥和困难,为企业安全生产默默地发光发热,他既平凡,又很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