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标点符号“划”出精彩“检修人生”
他说:“以时光为笔,奋斗为墨,字字句句是真诚,章章节节是情感,人生是一本书,写好文字的同时,也要用好标点符号的起承转合。”
他说:“学习上要多用问号,因为学无止尽;工作上要多用句号,做事就要日毕日清,一步一个脚印;人生要常用省略号,因为未来可期,必须攀登不止”......
他,正是用了一串串励志的“标点符号”,“划”出了精彩的“检修人生”。
他叫郑伟,中共党员,乌江渡发电厂一线检修工人。参加工作十年间,他先后参与了公司流域水电机组检修工作30多次,且多次担任水轮机检修项目负责人,参与并主持过多项水轮机技改项目,获得过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贵州省“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3年1月18日,贵州省选举产生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5名,郑伟光荣当选。
学习上划“问号”
从“不知则问 不能则学”中汲取前行智慧
“他总是在不停的问问题,在工作现场,在下班以后,在吃饭的时候”“他问问题总是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不把原理全部搞清楚,他不会‘放过’任何人”......机电维护部水机班是郑伟水电生涯的第一站。刚到班组没几天,他就有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外号!
每当别人叫他“嘿,十万个为什么”,他都略显尴尬:“我也不想麻烦别人,只是实际工作与在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差别太大”。他也知道,光靠问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每次查阅资料、问完问题后,他总是会把答案记在小本子上,再到现场跑一圈再核实核准。短时间内,他熟悉大到导叶、拐臂,小到螺丝、螺帽等机组的各个部件及其工作原理,经常在同事们下班后,独自留在现场,看着设备“发呆”,研究设备、零部件,有时候一蹲就是几小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寝室。
“他真的是个好学徒,他用一年学的东西,如果不用心,可能得花两三年”,这是检修部门老师傅对他的评价。为了使自己考虑问题更有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为了能和其他专业更好的配合,在一次机组检修过后,他主动要求编写机组检修竣工报告。提起这件事,当时部门主任叶长红欣慰的说道“第一次遇到刚进厂的小毛孩就敢写检修竣工报告,而且还写的有模有样。”
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成长之花终会灿烂!乌江渡发电厂3号机组水导轴承存在甩油现象,每年加油54次,每年造成经济损失30000多元。水导轴承甩油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使轴承润滑和冷却效果不好,容易造成轴承温度升高,危及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问号”,不是在水车室蹲着观察设备,就是在各种图纸、技术指导书里钻着。经过他连续20多天的专注观察、资料查阅、数据分析,最后判断问题根源是水导轴承内档油筒结构设计不合理。紧接着他投入技改工作中,与班员在内挡油筒上圈增加挡油环,从结构上进行了改造。处理后的水导轴承油位一直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甩油问题,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可。
工作上划“句号”
一步一个脚印事事毕、日日清
郑伟有一个习惯:他不喜欢在工作中划“逗号”“顿号”,对于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不管简单还是复杂,他非得做精做细才肯罢手,每一项工作,他都要求自己画上完美的“句号”。
“山高路远坑深”。贵州水电厂多修建在大山深处、远离城市。检修工作是水电厂最苦最累的工作之一,经常连续工作就是60天。2015年的一个星期一,结束完值班工作、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回家的郑伟终于可以换休回家了,想到即将和父母见面,一抹微笑挂上嘴角。
从山里出来,来到镇上的水果摊,郑伟精心挑选了父母爱吃的水果,刚要上车,郑伟就接到了班员的电话:“5号机组工作密封漏水量偏大,顶盖水位不断上升,投入检修排水泵依然无法控制,需要立即处理,否则会有水淹厂房的危险。”说完,班员匆匆挂了电话。
有缺陷,就意味着值班工作还没有结束!一面是扛在肩上的责任,一面是许久未尽的孝心,伫立在人来人往的集市,郑伟第一次犹豫徘徊。思索良久,郑伟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妈,我晚几天回来可以吗?”“又要晚几天!”,随后,电话那头一阵沉默,久久传来略微酸楚的声音:“儿啊,你先忙吧,年轻人以工作为重”。
“妈,我忙完就回来!”他知道,也许老两口一早就做好了饭菜,现在正在家里等他吃饭。他也知道,老两口逢人就夸自己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光明,他们是理解自己的!挂断电话,眼眶泛红,他急忙往厂里赶。
不仅如此,这些年,为了赶工期,为了消缺陷,他经常放弃周末,加班到深夜,直到工作完成为止,根据厂里的工作考勤统计,郑伟平均每年工作都在300天以上。周围的同事时常感慨:“冰冷的厂房,他总是那一缕明亮的光”!
人生常用“省略号”
生而向上,攀登不止
十年来,他为每一项检修技改工作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对于自己的“检修人生”,他却一直在用省略号。因为他知道,技术的道路没有尽头,新时代的电力人就应该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他一直在努力做自己心中的新时代电力人。
为了提升自我,他主动参加各类技能大赛。2015年参加贵州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水轮机调速器机械检修)荣获第一名;2017年,参加第三十六届全国电力行业“哈电杯”全国大型水电机组检修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
为了缩短检修工期,提升检修效率,他凭借着积累的经验,一次次对检修工艺进行了优化。“拐臂拔出”是水轮机检修阶段最累的体力活之一。以前需要四个人抬近千斤拐臂,每次都累得“人仰马翻”。郑伟经过研究,成功把分离式液压千斤顶用到此项工作中,仅需两人就能轻松完成,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还使时间缩短了三倍。水轮机“工作密封检修”是个精细活,也是个“硬骨头”,需要有一定技术的工作人员耗时5天左右完成,经过他的工艺升级后,时间降到了2天,现在即便是“新手”也可以“轻松拿捏”。十年来,他陆续帮助乌江流域多个水电厂解决了许多想解决没能解决的水机设备专业技术难题,提出了许多水机设备升级改造的好创意,获得各类专利8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大咖”。
一个人发光发热不算成功,团结带动一大片才叫厉害!郑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大家都愿意和郑伟一起干活儿,不光是他能带着大家想出好点子,而且脏活儿累活儿他总留给自己,好事儿他总想到大家。公司“青苗奖”获得者——他的徒弟郑攀登提起郑伟,言语中满是骄傲崇拜:“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一年发表了3篇论文,成为我们公司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实习生”。近几年,他牵头完成了多个创新创效项目,1个项目获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三等奖,2个QC成果分别获贵州省一等奖、二等奖,8项专利获得授权。
在郑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乌江渡发电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截至2023年3月9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6553天。
行程万里,初心如一。如今,郑伟又踏上了下游修试中心升级,清洁能源开发建设的新征程中。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他说:“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荣誉,担子更重了,前路更长了,但是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因为省略号后面还有无限精彩,因为时光不负,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