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个热血男儿,他中等个头,笃实黝黑,不善言辞,踏实低调,任劳任怨是他不变的特质。
他就是杨奎,贵州乌江清水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水工水务班的班长。作为一班之长的他,7年多来,250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地奋战在生产一线,用无怨无悔的付出书写着奋斗路上的美丽华章。
201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5到2018年,他成为华电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的“四连冠”。
话不多 带头干
杨奎所在的班组是一个员工只有7人且集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的综合型生产班组,承担着大花水、格里桥2个水电站的梯级洪水调度、防洪度汛、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维护、大坝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维护等工作。
在同事们眼里,杨奎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在班员的眼里,他是个踏踏实实会干事的班长。
2012年底,他带领班员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技术培训制度》、《奖金考核制度》、《岗位工作标准》、《水务管理规程》等21个规程制度的修订工作。2013年底,他根据专业分工,组织班员新编了水工监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维护2个操作指导手册,且拍下标准化作业视频,将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透明化。
2013年至今,他坚持“以人为本、专业渗透”的培养模式,带领班员开展专业轮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培训和活动,有计划、有节奏的将各专业技能让班员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磨练提升。同时,给自己定目标、压任务,主动带头从取证、学历、职称等方面提高个人综合水平。
截至2018年,带领的7名职工,全员取得水库调度持证上岗资格,5人取得大坝安全监测资格,2名工程师、5名助理工程师,4人学历从专科提升为本科,实现了“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的人员全能化管理模式。
奋不顾身冲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2014年7月17日,那是杨奎当班长的第2年,大花水电站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大坝水库超正常蓄水位、厂用电被中断、进厂交通公路被冲断、厂房防浪墙被冲毁、737尾水平台被淹没……营地通往厂房的备用通道也多处塌方、大树倒塌阻断前进。面对多而复杂的险情,他沉着应对,临危不乱,一边叮嘱水情值班人员坚守值班室,及时分析跟踪水情,做好紧急洪水调度,一边冒着滂沱大雨,冲在一线,连夜指挥施工,争分夺秒打通备用通道这条唯一的生命线,保证了抢险人员、抢险物资顺利抵达现场,经过3天3夜的连续奋战,最终完成了抢险任务,实现了在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时保人身、保大坝、保设备、防止水淹厂房的目标。
洪水过后,有同事问他:“那么大的雨,山体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你难道不怕吗?”,他憨憨的笑了笑说,“没想那么多,一心只想着赶紧把营地通往厂房的路打通。”
创新不是偶然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为了激发班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班组建设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初,杨奎带领班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成立“创新创效攻坚克难小分队”。创新不是偶然,而是来源于对工作的思考、总结、积累、提炼,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4年底提出的《清水河流域水电站梯级联合优化调度管理》喜获第十六届贵州省企业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2016年8月,接到乌江公司“赢在班组”成果展示活动的通知时,杨奎多次组织班员反复讨论、研究、总结,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与付出,提炼出的《以“5+2”模式提升班组管理》成果,在乌江公司班组建设成果展示中获得二等奖,并有幸被选中参加集团公司班组建设成果展。为了让成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推广性,他再次组织班员反复讨论、研究、总结,最终提炼出《以“五化两优”模式提升班组管理质量》成果,在集团公司班组建设成果展示中获三等奖。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以平均每年2项成果的速度持续推进创新工作开展,推行的《“三下五除二”泄洪预警工作法》荣获集团公司首批职工先进操作法(工作法)命名。
严把工程“安全关”
班组每年负责的工程项目多达10余项,如何管好安全是摆在杨奎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每个工程项目开工,他都再三嘱咐负责现场监管的班员。“一定要把安全措施做好,不安全不准工作。”为了有序、规范的管好外包工程,他带领班员编制了施工监管日志、发包工程安全管理手册,建立了外委工程监理制、外包工程档案制、外包工程不安全隐患约谈制,并根据每个工程项目的性质,针对性编制现场安全监管方案,有效指导现场安全施工。
2016年6月,大花水电站修建一条从厂房楼顶GIS层平台通往绝缘油库后侧悬崖部位的应急通道,位置特殊、条件复杂,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他3次实地查看、数次翻阅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的编制了现场安全监管方案,并组织负责监管的班员认真学习。工程开工前,认真审核入场人员、材料、工具的准备到位情况,严格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中,在打桩浇筑、栈桥加工与吊装、护栏焊接等每个关键性节点,他都约谈施工方项目负责人,从安全、进度、质量管控方面严格把关。用他的话讲,“应急通道是一条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记得在栈桥加工时,他发现施工方切割钢材时使用的氧气瓶与乙炔瓶摆放间隔、离动火点距离均达不到安全要求,他立即叫停施工,指导施工人员把安全措施做到位后方才开工。经过近30天不懈的努力与付出,安全的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舍小家、顾大家
2015年6月,杨奎父亲在修房子时不慎坠落摔断腰椎,不能动弹。当时正赶上大花水、格里桥水库开闸泄洪,作为班长的杨奎每天忙着调度、忙着观测、忙着巡视,几乎忙的团团转。作为家里的儿子,又不能不照顾父亲,无奈之下,他给领导请了几天假,把父亲从老家接到贵阳治疗,待父亲伤情好转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来上班。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对父亲的愧疚,他只能深深的藏在心底。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给父亲、给家里人打电话,希望能弥补一个“不称职”儿子的一点孝心。
曾几何时,乖巧的女儿总在电话那头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可他总不能给一个确切的时间,问的多了,也就成了一份不能兑现的牵挂。2018年12月,35岁的他盼来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在高兴之余,他压力很大,责任很重,身上的担子很沉。为了成全他坚守的水电事业,妻子主动辞去乡下的工作负责照顾孩子,这让他心里很踏实。每次回家,看着三个可爱的儿女,他的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特别是那一声声的“爸爸”让他的心像开了花一般幸福。也许,只有水电人,才能体会那天伦之乐的珍贵,才能懂得那相聚的甜蜜。
每逢亲朋好友邀约,杨奎总是那个不能参加或者经常迟到的人,他们经常调侃,“杨奎可真是个大忙人,见他一次真不容易!”而妻子则平淡无奈的说,“我们已经习惯了。”
习近平曾讲:“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杨奎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一心扑在工作上,忘我奋进的精神,想来就是对奋斗、对幸福最好的诠释。